传 承
从小到大,如果有人问我:您家是哪里的?我都会回答说:“菏泽”。从小到大,填写个人信息,在籍贯一栏,我总是郑重地填上:“菏泽”。我出生在济南,为什么认定家在菏泽呢?因为在我的心中:我的根在菏泽。菏泽,家父在那里出生,祖父在那里成才,曾祖在那里育人。而他们,都是我内心最崇敬的人。
鲁西南一代师表——葛象一
我的曾祖葛象一(字锡乾)先生,1882年出生于菏泽,是清末最后一批庠生。他高风亮节,勤勤恳恳,乐于奉献,一生投身教育事业,是菏泽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鲁西南一代师表。
葛象一先生
曾祖幼读私塾,1906年就读于曹州初级师范,191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是同盟会员王鸿一先生的得意门生。1913年春,曹州官立中学堂同曹州公立普通中学堂合并为省立第十一中学(先后改称省立第六中学和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他担任首任校长。王鸿一先生辞去山东提学使回乡接任校长后,曾祖改任学监,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南迁,曾祖才回到本乡继续办教育。当年,他先后与当地教育界有识之士共同创办私立南华中学、私立立达小学等,并担任南华中学董事长,兼任立达小学校长,为培养人才倾注了全部心血。
我对曾祖的崇敬主要源于他桃李天下、视“生”如亲、人格高尚、乐于奉献、恪尽职守、师生情深。谈到桃李天下,他在校工作期间,学校先后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徐鹏翥(曹州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书记)、田位东(中共枣庄特委书记)成为早期的共产党人,何思源、张会若、王子愚、张含英、何兹全等成为教育科技界的知名人士,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谈到视“生”如亲,曾祖“视学生如子侄”,常常出钱资助困难学生(学校基金也是他提议并带头设立的),在学习、品德、生活上关怀备至。尤其是他和何思源等学生的师生之缘堪称佳话——何思源先生少年时因贫辍学,曾祖爱才,派人将其找回,资助其完成学业,成就了何思源“六中——北大——哥伦比亚”的成长传奇。何思源初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时,为报答曾祖资助和教育之恩,将第一个月工资银元800元交给曾祖,但他却一分也没要,把这些钱全部捐给学校励学社,用在学校建设及学生的助学金上。
谈到人格高尚,曾祖一生清廉,洁身自好。因为他德高望众、知识渊博,常被当地政府邀请去参与政事,1945年又被聘为省政府顾问,但他从不谋取私利,始终保持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风骨。曾祖一心为公,心胸宽广。王效熹先生在《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史略》中称赞他“从不计较职务之大小,地位之高低及酬劳之多少,校长及各处室主任差不多都是他的学生。这种恬淡自甘宁居人下的作风,益为师生尊敬。”其后任丛禾生校长在其《鸿泥自忆》中,曾把这种职位变化而工作依旧的精神概括为“六中精神”,说:“六中精神,即在同人为事而来,不拘形迹。此风自象一开之,盖先校长而后学监,知服务而已,奚论地位哉!”曾祖坚持原则,严格自律。他的三儿子(我祖父的弟弟)小学毕业报考六中成绩不够,曾祖坚决不准其靠关系入六中学习。
谈到乐于奉献,曾祖心怀大爱,把付出当作一种幸福。1933年夏季黄河决口,大水直冲村庄,他不顾自己的十几亩高粱已经成熟,派人砍来,用高粱秆在围墙外面筑堰防水,最终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
谈到恪尽职守,曾祖对工作认真负责、细致勤恳,他以校为家,办好学校是他工作的唯一目的。《山东菏泽一中校史》中记载:“六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姓名、相貌乃至性格特征,他几乎都烂熟于心。”曾祖热心公益,关爱他人。《葛象一与菏泽省立六中》中记载:“李镇远同学在六中初中读书时,一天,没有请假就回家了。那时正值黄河决口,菏泽被淹,回家还得涉水。第二天一早,就有六中的一个校工到他家去,打问他是否来家。原来葛老师发现他不在校,生怕发生意外,赶快派人来问,当时他全家都很感动。”“语文老师单庭兰背上生了一个疮,长期不愈,病情很重。钱也快用光了,心中焦急不安。葛老师知道了,就亲自出钱,为其请医买药。单老师病愈后,几次要登门重谢,都被他拒绝了。”
谈到师生情深,曾祖虽只是旧中国的一位中学教师,但其对学生的影响可谓刻骨铭心。1937年5月,教育厅厅长何思源联合王近信、张含英等毕业生,在学校为前校长葛象一、丛禾生和英语老师侯功备、数学老师严星台立了一块纪念碑,以纪念他们对学校的卓越贡献,史称“四先生碑”。这块纪念碑“文革”期间曾被推倒,所幸在曹丹雪老校长等老师的保护下得以保全,重新矗立于世。1988年,王先进、马观海、葛子和、穆青田、孙毓苹、白郁华等老六中校友,共同撰写《葛象一与菏泽省立六中》,当时,这些老六中的知名校友均年逾古稀且半数八十有余,师生之情令人感叹。2009年,《菏泽百年名人大观》丛书总编撰纪震先生去北京师范大学看望99岁高龄的史学泰斗何兹全先生,征求他对丛书目录征求意见稿的看法,何老边看边问:“有葛象一吗?”纪先生躬身指给他,说“有,在这儿”,看完以后,何老再次问“有葛象一吗?”并接着说“我跟仙槎兄(指何思源)都是他的学生”……在纪先生告别时,何老从轮椅里伸出手,再次问“有葛象一吗?”纪先生也重复作答,何老说“谢谢你!”……无论是年近百岁的何兹全先生“三问葛象一”,还是年逾古稀的众学生著文思恩师,都令我感叹:这是多么深厚的师生之情、多么高尚的人格魅力、多么强大的精神传承啊?!
曾祖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爱国上。抗日战争开始后,菏泽沦陷,曾祖对朋友们说:虽在敌区,决不投降,绝不给中国人丢脸。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祖的一生,是为教育呕心沥血、成就斐然的一生。我常常想:教育的本质及教师的价值,就是要像曾祖葛象一先生一样,培养一代又一代超越自我的人!
曾祖在关爱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十分关心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其晚年病重时曾留下遗嘱作为家训:“以孝悌绵家教,以勤俭保人格,以忍让裕地步,有力要顾全大家,无力须谨守自己,以上数语,愿吾子子孙孙世守勿忘。”梁漱溟先生去看望他时,题赠一副对联:“遵祖父家庭教育,振子孙忠孝精神”,以示高度赞佩。可惜的是,这些精神瑰宝,在“文革”时被红卫兵当作“四旧”一焚毁之……但令人欣慰的是,人逝物消精神在,丹心大义代代传!
爱国知识分子——葛蕴芳
我的祖父葛蕴芳(名玉如)是曾祖葛象一先生的长子。祖父深受曾祖影响,从小立志求学报国。而我对祖父的敬仰之情,也主要源于他求学北洋、投笔从戎、倾心报国、教书育人等。
一是求学北洋。祖父1923年从菏泽省立六中毕业后,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他以何思源、张含英等为榜样,希冀努力学习知识实现报国之志。那时的土木工程书籍基本都是外文,而祖父能够熟练掌握几门外语,学习成绩优异,为以后从事技术工作服务于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著名的黄河花园口堵口、绣惠渠引黄灌溉等重点工程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二是投笔从戎。日本侵华后,祖父毅然回到家乡从事抗战工作。先后被推举担任鲁西南五区联防办事处主任、菏泽抗日救国自卫团政治部主任等职,他积极参与和领导当地抗战工作。据曾担任自卫团机枪连指导员的葛效周先生介绍,祖父在抗战中总是身先士卒,曾率部生擒日军、夜袭据点、严惩汉奸、剿匪安民,深得当地群众爱戴,以实际行动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大智大勇、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
三是倾心报国。祖父毕业后,曾担任山东省建设厅技士,抗战胜利后,因他学识渊博及在抗日救国中的贡献,山东省主席何思源拟任命祖父为十六区专员,祖父坚辞不受,要求做些实际工作,后相继任济南工务局局长(兼山东机械工厂厂长)、省建设厅技正、黄河委员会主任工程师等职,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为山东省的建设和黄河水利事业作出了贡献。祖父始终认为,知识分子要成为爱国爱民的表率。1938年冬,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进驻菏泽,祖父得知当地国民党军队阴谋袭击该部,在力劝无果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辗转找到该部司令彭明治通报情况,使革命武装避免了人员伤亡。1940年、1941年,国民党反动专员两次率部对菏泽群众进行镇压,祖父闻讯后,不顾个人安危赶赴现场,利用自己的威望积极斡旋,从枪口下挽救了众多百姓的生命。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后,祖父亲送三位亲人入伍,在当时一家三口参军极为罕见,大众日报专门做了报道。
四是教书育人。祖父深知兴学救国、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抗战后期,他积极参与兴办鲁西南联中并担任教务主任兼校长,同时身兼几个中学的英语教师,多年如一日,奔波往返数十里为学生授课,并把全部代课费捐给学校兴办公益事业。祖父的一生,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精忠报国的一生,虽历经磨难,但始终矢志不渝,日月可鉴。
高风傲骨正直人——葛继道
我的父亲葛继道从小受曾祖和祖父影响,性格正直刚毅。1949年,15岁的他入渤海干校参加革命,后被渤海干校推荐至济南一中学习,之后被东北军区选拔至机要处训练队学习,再入朝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底回国参加地方建设。
父亲最令我钦佩的,是高风傲骨、一身正气、勤奋好学、工作勤恳、爱党爱国。谈到高风傲骨,父亲从不向权贵和命运低头,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的军人本色。谈到一身正气,父亲反对不正之风、歪门邪道,始终具有一种凛然正气。
谈到勤奋好学,父亲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只要有时间就手不释卷,我至今还记得他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英语的情形。谈到工作勤恳,父亲对工作极其负责,其技术高超精湛,是单位的技术权威,得到领导与同志们的广泛赞誉。谈到爱党爱国,虽然父亲年轻时曾受到不公平待遇,历经20多年才得以平反,但父亲多次对我讲:“党的主张是好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就不会这么强大!”“年轻人一定要爱党爱国,国家才有希望!”2019年,父亲获得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父亲又荣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父亲已经88岁高龄,从1949年15岁参加革命,70多年来,当年稚气未消的有志少年已成为满头银发的耄耋老者。70多年来,父亲一直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默默奉献、任劳任怨。70多年来,自身的正直与努力,造就了父亲的风骨与底气;岁月的风霜与磨砺,铸就了父亲的从容与大气。这何尝不是对曾祖家训的传承与践行?父亲兄弟姐妹8人,虽天各一方,分布在北京、山西、吉林、新疆、山东,但他们人人都能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有的成为大学教授,有的成为当地政府领导,有的成为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是所在企业、单位的业务骨干,每个人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曾祖家训、祖父嘱托,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
追寻父亲足迹,我考入济南一中,光荣入伍,企业务工;追寻祖父与曾祖足迹,我攻读天大博士,常年助学助人,力所能及地在乐善中实现人生价值。而我辈的兄弟姐妹们,也同样都在践行着曾祖的家训,努力做好人做好事。我想:历史的车轮,需要伟大人物的引领,更需要亿万人民的推动。中华民族正奋进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这条道路绝非一片坦途,必定布满荆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希望我辈和后人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肩负起民富国强的使命。“少年强则国强”,希望后辈和广大青少年树正气,养骨气,立志气,鼓勇气,展才气,讲和气,保我人民永福、中华永昌!
(作者:葛青华,系葛象一先生之曾孙,现任山东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山东美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